收藏网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学案例库
您的位置: 首页 > 案例库 > 广播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都市之声”

2019-03-26 02:54 浏览次数:489作者:系统管理员

案例简介

  一、发展概况


  FM101.8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覆盖北京地区的一套调频广播。现在的“台呼”为“都市之声”(METRORADIO),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四套节目。它由原对北京地区少数民族的广播改版而来。


  2003年6月16日,“都市之声”正式开始试播,它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继推出“音乐之声”、“经济之声”、“华夏之声”后,开设的专门面向都市的频率。2003年7月16日,“都市之声”正式开播。该频率“立足北京,面向全国”,它在努力打造成为“首都时尚资讯娱乐台”的同时,还携手全国近九十家城市电台,发起建立了“中国城市广播联盟”。


  FM101.8都市之声的频率口号是:都市之声,新鲜广播。频率定位是:资讯服务台,即以资讯服务百姓,用新鲜表达生活。它的宗旨是全面报道动感时代的实用资讯,目标是成为广电总局领导下最受大众欢迎的服务型商业电台。


  “都市之声”的听众群,平均年龄35.6岁,分布在20至50岁之间。人群的社会角色以都市白领、公司职员、国家公务员、高级知识分子以及大学在校生等为主。人群受教育程度,90%以上听众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人群收入情况良好,属于中高收入人群,大部分拥有私家车。都市之声的听众群呈现出“三高”的特点,即高学历、高收入、高移动。[附录2]


  “都市之声”现有18个节目,每天19小时全程直播。节目内容致力于资讯传播,其中主要包括国家各部委的信息发布,北京铁路、公路、航空以及城市道路交通全方位的出行资讯,消费市场衣食住行、安全与发展等方面第一时间的动态信息及深度信息解读。


  目前,“都市之声”的月收听人数为306.7万人,其中,忠实听众的比例达66%。据“都市之声”总监吴朝晖介绍,现在“都市之声”的收听率在北京地区的广播电台中可以排到前五位,它基本上是与北京交通台、北京音乐台、北京文艺台,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套(中国之声)、二套(经济之声)、三套(音乐之声)并驾齐驱。[附录3]


  此外,“都市之声”的月达到率自开播以来始终处于高幅度的增长状态,增长率一直列各电台首位;日到达率达38%。FM101.8已成为北京广播市场最具潜力、发展速度最快,上升势头最猛烈的主流频率。


  二、节目特点


  作为新兴的城市广播,“都市之声”的节目体现出鲜明的都市性、服务性、娱乐性和互动性,主要为听众提供时尚生活服务类节目、新闻资讯类节目和综艺类节目。其内容特点是以资讯为核心,时尚为标志,以娱乐为表达方式。“时尚、资讯、娱乐”三者相互独立,又相互注解,交叉融合于节目之中。


  “以线带点,循环播出”是“都市之声”的节目模式。线性、循环播出的节目有:每整点报时;每半点天气预报;8:00-20:00、整点、半点全天共25次1018资讯网;整点、半点、高峰时间的一刻、三刻全天共40次交通路况;广告。《1018资讯网》滚动播出新闻和其他资讯内容,《1018交通路况》滚动播出路况信息。在线性节目中,随时插播突发事件和重大新闻,以及重要路况信息,动感很强。以板块状呈现的节目共有18个(2007年节目时间表见附录1)。不同时段的节目时长从30分钟到120分钟不等。如果以30分钟为一个时段,除去线性播出的节目内容,真正板块状的节目时长大约是10-20分钟。


  据“都市之声”总监吴朝晖介绍,调查数据显示,2006年度收听率较好的节目有《汽车时间》(排名第一)、《吃喝玩乐总动员》、《彩铃也疯狂》和《交通北京》。


  三、节目个案


  2007年“都市之声”着力打造的是综合节目《都市早高峰》和《都市晚高峰》,目前它们的收听率较好。节目编排特点是,这两个时段都是服务节目加“早高峰”或“晚高峰”。早晨7:00-8:30是《都市早高峰》,8:30-9:00是《中国城市报道》(新闻节目),9:00-11:00是《汽车时间》(服务节目)。下午4:00-5:30是《吃喝玩乐总动员》(服务节目),5:30-7:00是《都市晚高峰》。吴朝晖总监表示,这种搭配目前还是相对比较合理的。


  《都市早高峰》和《都市晚高峰》于2007年1月1日正式开播,它们是将已有的节目形态改版、整合而来的。《早高峰》和《晚高峰》的最初形态为《1018第一时空》,时长120分钟,以新闻为主体,附带话题。后《直播北京》开播,加入了交通路况信息,加强了对服务性信息的提供。“都市之声”原来还有一个中青旅冠名的《风情世界》,是旅游类节目。2006年,“都市之声”试图想把它们整合为《直播北京》,但未能成功。


  2007年,“都市之声”统一了节目形态,定名为《都市早高峰》和《都市晚高峰》;统一了主持人(阿杰、颜涛、祥子、王宁),并且撤掉了编辑,主持人编播一体。《都市早高峰》和《都市晚高峰》的前身《直播北京》早晨凝重一些,晚上轻松一些。改版后早晚相对的差异不大,但《早高峰》还是稍微的资讯量大一些。最大的改变是由“播报资讯”变为“说资讯”,将资讯、音乐、路况、天气、短信互动等内容综合在一起,“都市之声”尝试通过这种新的节目形态为目标听众提供好的、全方位的“一站式”服务。


  四、经营运作


  1.节目实行末位淘汰制


  原先,“都市之声”收听率和到达率的数据主要通过“移动调查”方式获得,即“拦截式调查”。现在,它对节目的考核方式主要是行业代理、总代理、听众代表和频率中层管理人员四级听评抽查。抽查听评某一天的节目,每一个节目听大约5-10分钟,然后根据综合打分排名。


  如果一个节目连续三个月排在所有节目的最后一位,就会收到一份警告通知书,限期整改。两个月以后,如果还是排在末位,节目和节目主持人就会都被淘汰。


  2.主持人明星化


  “都市之声”在开播之初提出了“主持人明星化”的理念,它在对主持人的培养和推广方面的确做了不少工作。


  首先,它采用多种方式使每个主持人的声音“名牌化”。其次,它在着力塑造主持人声音形象的同时,还通过各种视觉手段全方位展示其魅力,增加主持人在其他媒体(电视、报纸、网络)的曝光率。如为主持人出书,支持主持人参加“选秀”活动等等。


  “都市之声”拥有一支优秀的主持人及采编团队,张卫东、孟凡贵、小莫等已成为北京家喻户晓的主持人,在听众中具有极大的号召力。


  3.建立品牌识别体系


  “都市之声”在开播之初提出了“生活在都市,当然要听‘都市之声’”的口号,该口号还被制作成不同版本、动感好听的频率歌曲和片花在节目中反复插播,成为听众耳熟能详的歌曲。现在,“都市之声”的口号是“都市之声,新鲜广播,尝鲜是一种生活态度”。


  品牌识别体系不仅体现在听觉,还特别强调视觉识别。“都市之声”、“METRORADIO”和“FM101.8”是它特别强调的几个字眼,它还专门请专业设计公司设计了中英文标识和平面广告,印制在杂志、公交车、地铁海报及各种小礼品上。


  此外,“都市之声”采用超容量包装手法,启用国内最优秀团队原创的7首频率形象歌曲和180条栏目形象音乐,以美妙、新奇的听觉享受展示它的时尚魅力,最大程度美化和充实收听间歇。


  4.举办大型活动提高品牌知名度


  “都市之声”的拓展部,与其代理公司的推广部门合作,负责对它的品牌进行提升和推广。它在开播之初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推广频率,一是设置了《都市礼品卡》这一线性滚动播出的节目,旨在通过听众积极参与、抽奖送礼的方式迅速制造影响,提高知名度。二是让广播从户内走向户外,跳出节目的框框,通过多项户外活动,加强媒介品牌的亲和力和受众对频率的了解。


  比如,大型公益活动“和你在一起”,让主持人亲历现场,体验交警生活,拉近了“都市之声”和首都交警以及警民之间的距离。“都市之声”还联手新浪网、中国广播网同步直播了《北京-奥运进行时》、大型景观歌剧《阿依达》等多场活动,在提高频率影响力同时,也是对跨媒体合作的有益尝试。


  现在,“都市之声”主要是通过举办活动(特别是户外活动)进行品牌形象建设。据吴朝晖总监介绍,目前,“都市之声”大概每年会做50场左右的活动,平均每周都有一次推广活动。比如,2006年8月它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夏季送清凉”系列活动,以及穿插其中的一些主题活动。这次活动一共送出了100万瓶矿泉水,受益者主要有去加油站给车加油的人、交警、奥运场馆的建筑工人等等。特别是,如举办给国家体育场(“鸟巢”)送水这样的大型活动会同时举行直播仪式,很好地推广了频率。


  5.广告代理制打造“干净”频率


  “都市之声”在经营上实行总代理制,将广告承包给代理商。在早晚天气预报、半点资讯和路况信息时段的广告经营比较好。广告以家装建材和汽车为主,目前它的主要客户集中在国际国内知名的大品牌。如IT类的IBM、ENTEL、联想等,家居类的“科乐”、“居然之家”等,金融类的“建行”等,汽车类的“一汽大众”等。


  吴朝晖总监表示,尽管广告和节目是一对矛盾,但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减少节目制作者的经济创收压力,从而为节目营造一个相对比较稳定和干净的环境。由于“都市之声”的听众定位是中产阶层,是社会中较为高端的人群,因此它从起步时就一直想保持比较高端的收听环境,以避免听众的流失。


  6.发起成立“中国城市广播联盟”


  城市广播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2005年5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由“都市之声”作为发起台,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广电总局广播电视协会的支持下,成立了“中国城市广播联盟”,把城市电台联络起来,搭建一个全国性的平台,推进中国城市广播的发展,以及城市电台之间的相互品牌推广,并尝试进行节目与经营的一体化运作。


案例成果

  【案例内容】

     1.2007年4月10日《都市早高峰》


  主持人:王宁、阿杰


  节目话题:说文解字——假如地球上只有你一个人……


  2.2007年3月28日《都市晚高峰》


  主持人:颜涛、祥子


  节目话题:造句——以“路”字作为上一句的结尾,以“况”字作为下一句的开头,可以音同字不同。


  3.2007年4月22日《汽车时间》


  主持人:董彬


  节目话题:对于听众在车况、车展、修车等方面的问题请专家答疑解惑。


  穿插现场报道朝阳公园“玄奘之路,和谐之旅”春季徒步体验活动。


  4.2007年4月26日《吃喝玩乐总动员》


  主持人:孟凡贵、小莫


  节目话题:谈论京城餐饮老字号,配合“五一吃转老字号”的活动。


案例访谈

  访“都市之声”总监吴朝晖


  采访录音文字整理


  采访时间:2007年4月25日(星期三)上午9:00-11:00


  采访地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都市之声”总监办公室


  被访者:吴朝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四套节目“都市之声”(FM101.8)总监、中国城市广播联盟秘书长]


  采访者:韩璐[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


  1.问:2003年6月16日“都市之声”开始试播,哪一天正式开播?


  答:7月16号,我们一个月后正式开播,但是我们开播的新闻发布会是9月9号,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但是一般地说我们(试播)就是开播了,6月16号,完整的来说。


  2.问:FM101.8是从对少数民族的广播改为“都市之声”的,改为面向都市的频率,当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呢?


  答:这个频率实际上原来只有一千瓦,是个特别小的频率。一千瓦在一个城市是一个界限,一千瓦之下都是小频率,但是小频率就会多布点。比如说,现在的北京体育台、北京新闻台都是小频率的,大概都是三百瓦,但是它(们)会在全市布好几个点,它(们)会交叉覆盖。其实小频率的覆盖比一千瓦的覆盖都会好,因为一千瓦的都在广播电视塔上发射,因为它功率小,虽然高度有,但是它覆盖全市会有问题,尤其调频覆盖是直线的,就是说你目所能及的地方它就能覆盖到,你看不到的地方它也覆盖不到,这是一个。再一个,一遇到高的障碍物就是影响它的收听,就会声音不好。所以我们实际上是在楼群的峡谷中穿行,我们不可能跑到楼顶去听节目,所以一千瓦对当时的发射功率影响特别大,这是一个小频率,一千瓦之下多布点,一千瓦之上它就是一个发射机,我们恰恰就在这个点上。北京实际上当时除了小频率以外,这是最小的一个频率了,最小的一个功率发射机,其他的起码都是三千瓦,三千瓦以上就是十千瓦。现在北京几个主要电台都是十千瓦的,像交通台,97.4音乐台,我们的90.0(音乐之声)、中国之声,包括国际台的91.5、88.7都是十千瓦的。实际上我们是一千瓦的,功率是它(们)的十分之一。覆盖一个小城市一千瓦是可以的,覆盖这么大一个城市一千瓦不行。所以这个频率当时申请下来是对北京的少数民族播出的一个频率。在北京的少数民族有五种语言啦,蒙古族、藏族、朝鲜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这五个民族。我们有一个民族部,现在叫民族中心,(负责)五个语言部的节目。它们现在是用中波发射的,原来是一个中波一个调频。当时呢,主要是北京的少数民族都特别少,第二个是这些少数民族都懂汉语,办这么一个电台实际上意义不大,后来考虑到频率资源非常稀缺,中央台请示了国家有关部门,决定把这个电台作为一个都市电台,当时叫生活台。这个频率,当时台里有一个大致想法是办一个生活类的电台。


  3.问:对,我看到网上有资料说它是首家定位于提供生活资讯的广播电台,这样说准确吗?它是“首家”吗?


  答:怎么说呢,现在北京啊,在我们那个时候,可能与我们基本同时开播了一个“首都生活广播”[中波(60.3),不是调频]。恩,跟我们大约是同时,也可能早一点儿,也可能晚一点儿。但是它办的方向跟我们不太一样,它当时是叫谈话台。它走的是明星路线,办了几个栏目叫“说事儿”、“找乐儿”,都是非常有北京特点的,其实它就是一个明星化的谈话电台,虽然叫生活广播,但实际上是娱乐类的、谈话类的,它并不提供生活方面的服务。


  4.问:FM101.8改版后变为面向北京的频率,会不会降低它的影响力?


  答:我们本来就是面对北京的,它是面对北京的少数民族。调频嘛,调频它只能覆盖大概七八十公里的半径,它不可能覆盖得再广。调频它不像中波,中波可以覆盖得很远。


  5.问:“都市之声”面对北京音乐台、北京交通台等,竞争压力应该还挺大的。


  答:对!可以说我们的竞争压力是最大的一个,功率小,对吧?一个是做北京的这些地方呢,它不像国际台。(国际台)不是一地覆盖的,它都是多城市覆盖的,比如说两个城市到三个城市,有的在上海,有的在广州,它的几个电台都有落地。但是呢,中央台第一个只覆盖北京的汉语节目,区域性,第一个城市电台,应该就是我们这个地方,这是一个概念。第二个概念呢,就是说从生活资讯这个角度讲,可能我们服务城市生活这一块儿,作为一个资讯台的概念,应该说我们是第一家。


  6.问:我注意到“都市之声”有三大板块内容,时尚生活服务类、新闻资讯类和综艺类节目,是平均分配力量呢,还是更侧重哪一方面内容?


  答:大致上差不多,但可能生活资讯类的占主体。实际上现在它(们)是交叉的,就是各种节目里面什么东西都有,并不是说这个就是生活类的节目,这个就是……有一些很明显,比如说《汽车时间》,比如说《吃喝玩乐总动员》,这肯定是以服务为主体的。但是呢,这里面交叉着新闻,也有娱乐,只是哪个作为主体(的问题)。比如说《都市早高峰》和《都市晚高峰》,它提供资讯服务,比如说路况啊,天气啊,但是它也提供娱乐,它还提供话题和新闻,它都有。就是说好多东西都是杂糅在一块儿的,并不是说新闻就是新闻,娱乐就是娱乐,有一些是,比如说《彩铃也疯狂》,它就是娱乐类的节目,《汽车时间》它就是服务类的节目。但是很多的呢,它是杂合在一块儿的,很难分它是新闻节目,还是娱乐节目。


  7问:但我们的目标,也就是所谓的“定位”,主要还是提供资讯?


  答:对!它是个“时尚资讯娱乐台”,这三个既互相独立,又互相注解。“时尚”表示它对的是时尚人群,内容以时尚为标志。“资讯”是核心,因为它主打的是资讯,它为大家提供(资讯),新闻也是一种资讯,服务资讯也是一种资讯,所以我们用“资讯”,没有用“新闻”,并且我们专门有一个部门就叫“新闻资讯部”。其实新闻和资讯是有差异的,但我们又叫资讯台,实际上资讯要比新闻更广一些。我们理解的资讯包括娱乐资讯、生活资讯、各种服务类的资讯,加上新闻资讯,它是这么一个概念。所以说资讯应该是我们一个核心概念。但是这个资讯肯定又是时尚的资讯。这些东西要通过娱乐的形式表达出来。


  问:我看到它的“娱乐”是贯穿始终的,包括间歇音乐都是经过专门制作的。


  答:对,专门经过设计和制作的,所以我们叫“时尚资讯娱乐台”。我们又说它是一个“新鲜广播”,它有别于原来那些电台的节目设置呀,或者是它的风格呀,或者是它的方式呀,它是有一些差异的。


  8.问:刚才您提到目标听众是“时尚消费人群”,具体怎么界定?


  答:“时尚人群”是基于这样一种看法,就是我们认为城市文化的一个核心就是时尚文化,或者说都市文化的核心是时尚。“时尚”我们后来把它“具象化”叫“新鲜”。城市文化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时尚性、时髦性、“追新求异”性。时尚文化应该是带有国际流行色彩或者说国际化的东西。一个城市与另外一个城市在时尚文化上没有差别。我们觉得城市文化的核心既然是时尚,而这个城市的时尚人群应该是这个城市的主体人群。大学生,可能是引领整个社会最先锋的时尚。但是呢,30多岁的,40多岁的,包括老年人也有时尚的这种需求。中年人可能倾向于古典的时尚,经典的时尚,或者说高端的时尚。


  问:除了时尚之外,还要求有高消费能力。


  答:时尚它是一种追求、品位和眼光,就是说对新的东西特别敏感和敏锐,它是否是与高消费结合呢?它有高端的时尚,也有低端的时尚,这是与经济实力有关。所以说不一定天然地与“高消费”有关,但它一定是和对生活的追求和品位有关。


  9.问:对于不同的“时尚人群”都要把他们“一网打尽”吗?


  答:我们不可能无所不包,但核心是这样:第一,我的“旗帜”是这个;第二,我尽量满足各个方面的需求,但是我首先得满足核心人群的需求。核心人群主要是移动人群,实际上就是说他已经到了中产,他有车、有房,或者正在这个过程之中,他收入一定很高,这一人群是我们的核心人群,也是这个城市的核心人群,我们希望给这个人群提供一个比较好的、全方位的“一站式”服务。就是说,你听我的电台,其他电台你就可以不听了。无论是生活资讯,还是新闻,还是音乐,或是其他娱乐,这儿都有。这儿就是为你量身定做的、一个无所不包的媒体,或者叫做有声的“精品购物”也好、有声的“都市报”也好,反正你就在这儿就可以了。从电台的角度,我们做了这样一个概念。


  10.问:比如“音乐之声”是我们(大学生)听得比较多,有车族也听得比较多,还有像北京交通台,有车族也听得很多。它们偏“专业性”一点儿,我们偏“综合性”一点儿,你觉得如何比较它们的竞争力呢?


  答:这个呢,不太好说。我认为呢,因为大家对问题的看法和方式不一样,肯定就导致大家做的东西不一样,而东西不一样,可能对它欣赏的人群就不一样,这就是市场的一种差异性,大家都在打这种差异性。从过去来说呢,咱们电台的发展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从一开始做经济台,社会大事嘛,要发展经济,经济为中心。(就像)大家原来搞政治,政治为中心的时候,大家就做的全是宣传类的电台。经济为中心的时候,大家做了经济台,有“珠江经济台模式”嘛,开始把内容集中一下,做一个以经济为主体的电台。那么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家收入水平高一些了,可以去进行一些娱乐、消遣的时候,出现了娱乐台,比如说文艺台、音乐台。随着大家收入越来越高,汽车突然进入大家的生活,就推出了交通台。“交通台”国外没有,我们做“交通台”是因为我们突然进入了汽车时代,急剧的、爆炸式的增长带来了堵车,基础设施一下子不行了,堵车在车上怎么办?大家就希望得到一些路况,哪儿堵,哪儿不堵,方便自己。实际上就是在特殊时期、特殊状况下出现了“交通台”这个概念。但是这些电台(经济台、文艺台、音乐台和交通台)都是以内容划分的,它带有整体性,就是说它的听众是整体性的。比如说经济,全民经济,大家全民经商,现在全民炒股。文艺也是,老少咸宜。现在出现了分化,比如说,音乐台里面出现了流行音乐台,我们的90.0就是流行音乐,并且是以华语为主体的。它实际上就是针对的一个很年轻的群体,大中学生。后来88.7出来了,我做欧美音乐,流行音乐都很少。实际上音乐分成了老的综合音乐台、现在的流行音乐台和欧美音乐台,我说还可以分化,将来就是古典音乐台。不断地从内容的角度进行分化。文艺台实际上也在分化。

  11.问:“都市之声”以后会走这样“窄播化”的路吗?


  答:从方向上来讲,它们是以内容划分的电台,我们反其道而行之,我们做了一个内容综合的电台。像频率专业化,这么一个道路,叫做“类别电台”吧。但是我们也算类别电台,但我们不是走“内容的专业化”,而是走“听众的专业化”。我们觉得市场人群谁听你的是最重要的。


  12.问:节目编排上有什么特色吗?


  答:内容是丰富的,移动人群或者时尚人群,根据他们大致需求的“点档”或者他们的生活规律,我们来提供节目。比如说早晚高峰,我们叫《都市早高峰》和《都市晚高峰》。你上下班时间都在车上,就给你提供这样的节目。《都市早高峰》是综合类的节目,或者你就叫它服务类节目也行,因为娱乐也是一种服务,资讯也是一种服务,它就是这样一个杂糅的东西。


  晚上我们有《北京不眠夜》,很晚的时候,但我们的《北京不眠夜》做得稍微得阳春白雪一点儿,它就不做一些谈两性的东西或者卖药的东西。你看我们的整个频率很干净,没有一分钟的卖药的东西。广告就是广告,节目就是节目。并且它也不是以色情、暴力的东西,甚至擦边球的东西都不干,我们就做一个很干净的高端的一个电台,因为大家的品位、生活的需求,这些人群的需求不是那么低端,说实在的。所以《北京不眠夜》这种情感的,包括《时尚理财》,大概收入十来万、二十万的,有闲钱可以做些理财,它做这些东西。《吃喝玩乐总动员》,它给你介绍的一些店面都是比较有特点的,但一定是“很高端”的地方。


  13.问:“以线带点,循环播出”的节目模式怎么理解?


  答:我们现在有好几条线性播出的,比如说,移动人群在车上的时间,除了早晚高峰时间比较长以外,其他在车上的时间可能都是很快的。比如说打车的,或者开车的,大概半个小时他不下车,这时对节目的设置一定要线性、滚动性很强。所以我们一个是有资讯网,它是滚动播出的,资讯网里面有新闻,有资讯[“1018资讯网”]。然后呢有路况,路况它是滚动播出的。然后有天气预报,是滚动的[半点]。随时的突发性事件和重要新闻,还有路况,随时插播的。这就是线性的东西。这些占据了我们很大的(时间段)。当然广告也是线性播出的。一个小时的节目,如果分半个小时一个时段,半个小时的时段又有这么多的内容在这儿线性地播出,其实真正的板块状的东西,每一次时间一般在十来分钟到二十分钟左右,并没有很长的时间。主持人主持这一个小时的节目,上半段大概二十分钟,下半段二十分钟,其他的时间是由那几个线性节目和广告展开的。那么你看,这个节目看起来动感很强啊。你也会觉得它很“碎”,但是你不会是固定地收听,我听这个电台我一直听了好几个小时,不是这个概念。国外的调查比较详细,一个人听一次广播有效收听的时间平均在二十分钟到半个小时左右。这样我们就是滚动带动一个小的板块,这一个小时,或者是一个半小时,甚至还有两个小时的节目,里面穿插了这么多的内容。它的编排特点呢,特别是动感,特别适合移动人群的收听,它不是给固定人群,像老头老太太,一听:“啊,这个太闹了!”不是这个概念。


  14.问:刚才也提到“都市之声”有交通路况信息的提供,而且我注意到还是比较重视这块儿内容的,全天有40次信息提供。


  答:对,从早晨七点钟到晚上八点半。


  问:像北京交通台,它也是在做这个内容,那我们的信息会不会和它的信息同质呢?


  答:从这个角度,给大家提供交通路况的服务是一样的,但是它角度是不一样的。我们既然是为移动人群进行服务,其实出行服务是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路况是他所需求的必听性资讯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我们要提供这个东西。其实呢,我们是一个资讯台,而路况只是我们的一种资讯,甚至不是我们的主体资讯,我们有这类那类资讯,很多很多,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呢,有交叉,但功能不一样。它是交通台,我叫资讯台。我提供全方位的生活资讯服务,它就提供一种东西,显然这是两码事,因为它处在不同的台里面。其实现在它们其他的电台也在提供路况,它已经把它的路况(信息)开放了,它们七八个台都有,北京电台的什么新闻台、音乐台都有路况呀。所以,路况就像天气预报一样,就像你的音乐一样,它都是一个组成部分而已。


  15.问:《都市不眠夜》是一档表达都市人情感需求的节目,以后会设置更多类似节目吗?


  答:它是一档夜间节目,电台晚间节目、夜间节目和白天节目差异很大,因为它收听的人群不一样。你得考虑到这样一个情况,白天大家在车上忙忙碌碌,是一种状态,晚上夜里静了,这时候听电台的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睡不着觉的人或者是在睡觉前需要一些伴随的人,这种情况是不太一样,你不能把它无限放大。其实现在天津办了一家叫情感台,大白天也给你讲情感,对于主体人群不适合,除非是那种特别有闲的,或者是精神抑郁症的,或者是在家里面的那种人群,你可能可以安静地给他讲情感的事情,这大白天你给我讲什么情感的东西,是不是?我觉得这不太适合这个生活的节奏。当然它为一个特殊的人群服务也是可以的,比如说在家里面闲着没事儿的人,但我们显然不是在做这个事情。至于在夜间,如果还跟人家大谈节奏很快,这个也有问题。在那个时候听电台的人希望安静一些,希望温馨一些。包括我们的主持人可能把灯光调得很暗,他就在那儿自言自语,然后再抒发一些感觉,播放一些音乐。你要把灯给他开得很亮,他不适应,感觉没有啦,做的节目出来就不一样了。


  16.问:本打算选择某一个节目作为案例,我了解了一下,一个同学给我推荐《都市早高峰》和《都市晚高峰》,周围同学说《北京不眠夜不错》,我又看到中央电台2004年和2005年评出的十佳栏目分别有《小莫读书》和《时尚理财》。我就很难选定某一档节目。


  答:其实,怎么说呢,我们这个节目呢,因为它的评价体系不一样。比如说在台里获奖的,或者是获中国新闻奖的,它只是一种评价体系的一种评价方式,它和市场,和听众是两码事。那是专家奖或者叫政府奖。“专家奖”和“政府奖”只是一小部分人的评价标准和体系,当然这个可能是权力部门,但它与市场是两码事。


  问:对,这也是我想问的,评奖与听众的评价存在错位,可以这么说吗?


  答:有交叉,但是也有错位,因为它的角度不一样。像美国的普利策奖,它是学院奖,它也是专家奖,公众要是投票选,那是另外一回事。所以这个东西永远是错位的,当然政府要评奖,那又是另外一回事,因为站的角度不一样,对问题的评价是不一样的。我们要接受这种现实,没有唯一的东西,只有相对的东西。这不是相对主义,而是你承认了每个群体它对事情的评价,角度是不一样的,这就是评价的相对性,所以专家奖是专家奖,台里评奖是台里评奖。但是我们,比如我们做服务(节目)的,我们得考虑它的收听率,考虑听众的需求,节目最终的评价来自于听众。当然我们要遵守宣传纪律,舆论导向,这是一个底线,在这个底线之上,我们给大家提供更好的服务。当然,我们所有的东西都有导向性的东西在里面,但我们不是像“中国之声”那样是对国家政策的解读,是党的喉舌,对意识形态的安全负责的这样的电台。我们也对这个负责,但负责的方式不一样,我们主要是帮助大家过一个更有品质的生活,它的功能不一样。


  17.问:现在收听率比较好,口碑比较好的节目有哪些呢?


  答:收听率比较高的,我们这几次调查呢,每个月不太一样,但是去年我们年度比较好的是《汽车时间》,这是第一。然后《吃喝玩乐总动员》也不错,《彩铃也疯狂》、《交通北京》也还不错。今年呢,我们现在的《都市早高峰》和《都市晚高峰》还不错。像我们的资讯网等滚动播出的不在调查之列。


  18.问:收听率比较好的节目和预期的吻合度有多高呢?


  答:这个事情呢,它有点儿不太同的在哪里呢,其实我们收听率比较高的呢都是……因为我们虽然是……在北京市场上是个后起的电台,并且由一千瓦改为三千瓦的电台是去年春节的事情,实际上到现在才一年多的时间。虽然我们这个电台已经三年多了,但现在改成三千瓦才让大家听出真的调频的感觉,原来“锁台”锁不住。那么实际上只有这一年多一点儿的时间。这样一个电台,它面对的竞争特别强大,北京几个系列都十几年的历史了,交通台、音乐台、文艺台,这是它三个十千瓦的电台,它的“新闻台”更不要说啦!它的经济台,现在叫“城市管理广播”,都有悠长历史,并从一开始就步入市场,它们在90年代初就开始改革,频率专业化他们走得很早,或者从市场这个角度他们走得很早,应该说它们经过这么多年,十三四年的磨合,从机制上、从节目的成熟度上,从主持人的选拔上,从后台的支持上,应该都是做得比较好。我们这边呢,说实在的,因为中央台过去一直承担的是国家意识形态的宣传任务,它的导向,或者它对节目的定位和它对节目的要求,与北京台的差异性是很大的。后来我们这边儿做了频率专业化改革,也就是从我们这儿开始的。在我们之前,90.0或者是第二套节目“经济之声”,其实它们的改革都比我们早不了多少,早不到一年吧,差不多是一年。中央台的专业化改革启动得比较慢,比较晚。在人家已经很成熟、很强大、市场已经很成熟的情况下,我们介入到里面,显然剩下的地儿已经不多了。我们从定位到运作都非常难,包括你比如说“交通台”,它占了一个非常强势的份额。现在可以说我们的每一点份额都是从北京台的份额里面“扒拉”出来的。它就是这个状态,你不能不承认这个现实。而且交通台最好的节目就是《一路畅通》,其实就是早晚高峰时间,它主要收听率也来自这两个节目,它其他节目也很一般,说实在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些节目呢,比如说像《汽车时间》、《吃喝玩乐总动员》、《交通北京》、《彩铃也疯狂》这些节目能够起来,是打了它们的一个空档。


  问:是说时间段错开吗?


  答:对。时间段错开,并且那个地方它不是很强大。这个时候,我们的一些节目就起来了,占的份额也不小。那么今年呢,我们的《都市早高峰》和《都市晚高峰》是我们着力打造的这么一个时段和节目,现在呢,应该说效果还不错,这两个在我们前一个季度的调查中都进了前五,应该说这两档节目的质量提升得比较快。但是大家对黄金时间的竞争比较激烈,因为在这个时段,除了《一路畅通》,还有我们台的《中国之声》,它全是新闻类的东西,北京台的新闻台也全是新闻的东西,还有北京音乐台,我们的音乐台,还有87.6、88.7、90.5(国际台的环球资讯广播),在黄金时段的争夺特别激烈。应该说我们现在的进展还让我们满意。所以就我们这个电台来讲,第一,我们做的概念和大家还是差异比较大的,就是说打的理念、品牌、定位、旗帜和这些电台是有差异的,第二呢,我们需要时间,需要磨合我们的团队,包括从管理等方面,寻找更优秀的主持人和更好的后台支持,编辑记者这一块,我们在努力做这些事情。实际上我们的理念很明确,我们方向也没有偏离,一直往前走,但要真正走到最前面,让大家很公认这个东西,你就是……我们现在大概也处在第一梯队里面,第一梯队里好几家电台,除了“交通台”相对比较高以外,其他几个台都差不多。你要从这里面超拔而出呢,可能还需要点儿时间,我这儿还需要点儿契机,还需要一点儿其他东西。它是一个综合因素,我们不好说我们就一定在什么时候就能做到,它还不是一个可以量化的概念,它一定是多种东西的综合,水到渠成啊,那就自然成了。但是我们觉得,目前我们做的东西和大家是不一样的。你说,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咱们先“出类”,和它(们)不一样再说呗!


  19.问:具体来说,“都市之声”打算在“差异化生存”方面怎样更加努力呢?


  答:刚才我说“出乎类”就是差异化。我们的运作理念不一样,节目着重点不一样,服务对象的清晰化不一样。


  问:就是说在这些方面继续加强。


  答:对对对,我们把想的这些东西都做到位了,我们就成功了。因为这个成功不是排他性的成功,它的方式可以成功,我这个方式也可以成功,但我这个成功和它是不一样的东西,大家可以进行选择啦,对吧?我的我的人群,你有你的人群,这样也好。


  20.问:节目的评估体系是什么呢?我从资料上看,2003年、2004年都有提到一些个性化栏目,比如《都市礼品卡》、《都市六人行》等等。但我看2006年的节目时间表没有写出来这些节目,它们是被“优胜劣汰”掉了还是“整形”了?


  答:是这样,比如说《都市礼品卡》,它实际上是一个互动性很强的节目。(就是听众参与,派送礼品?)对对对,就是这种节目。这种节目在开台初期是需要的,它要制造影响、制造动静、制造不同,没一家电台这样做,我这样做,它是一个阶段性的东西。但这样的东西是不是很长时间必须这样做,不一样,因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当时我们做《都市礼品卡》,并且它是滚动的,它的幅度很大,每天循环播出的,就是让人知道这个电台,然后跟你参加互动,来听这个电台,来制造一个不同。实际上是这样,有一个电台在干嘛呢?在送东西呢!像《都市六人行》,其实有点儿像现在的《都市早高峰》和《都市晚高峰》,并且《都市六人行》的方式,刚才我和你说的线与点、线与面的结合方式它已经具备了。《都市六人行》是什么呢?它由六个人,它弄了六种不同的资讯,这个主持人上来说一说餐饮,那个主持人上来说一说娱乐,还是给大家提供服务。今天演出什么,它告诉你今天吃什么,再告诉你一些新闻资讯。其实现在我们的方式就是这样的。原来《都市六人行》主持人做的就是这么一个事情,后来它人比较多,就是热闹嘛。现在是两个人做了这个事儿,其实也不是,我们现在线性的比如说资讯网,我们专门有资讯网的编辑,有资讯网的主持人,他一出来不就是增加了主持人吗?和原来的差不多,只是让它更易于操作。节目名称不叫它(《都市六人行》),而是叫《都市早高峰》、《都市晚高峰》,有什么区别吗?这个可能更贴近听众一些。


案例讨论

  1.作为新兴的城市电台,在立足为都市人提供衣食住行资讯的基础上,“都市之声”如何才能做到对信息进行深加工,让节目内容做得更有深度?


  2.《都市早高峰》和《都市晚高峰》还属于比较新的节目形态,它是否会有比较长久的生命力?如果想让它逐渐成熟起来,还应做哪些努力?


  3.在差异化拓展频率方面,除了汽车节目和吃喝玩乐节目,针对目标听众群,“都市之声”还可能从市场上寻找到哪些突破点?


  4.吴朝晖总监说,“都市之声”走的是“听众的专业化”之路,它与“内容的专业化”相比,哪一个更合理一些?


  5.在强调“窄播化”、频率专业化的今天,“都市之声”反其道而行之,打造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的时尚娱乐资讯台,竞争力究竟有多大?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案例分析

  通过上述四个较有代表性的节目,一是分析“都市之声”受众定位、内容定位与节目形态、编排方式、主持风格的吻合度,二是分析它在节目经营运作方面的一些成功之道。


  1.《都市早高峰》和《都市晚高峰》


  它们开播于2007年1月1日,是“都市之声”在2007年着力打造的节目。它们有统一的节目形态,统一的编排方式,固定的主创人员和一致的主持风格。其实它们可以看作是同一个节目,只是分别在早晨和傍晚播出。


  从节目形态看,一方面,这两个节目很有代表性地反映出“都市之声”的节目制作理念和目标——希望为目标听众提供一个比较好的、全方位的“一站式”服务。这两个节目的内容都是综合性的,将新闻信息、服务资讯、旅游资讯、话题、音乐、路况、天气和短信互动等内容杂糅为一体。也就是说,“都市之声”想达到这样的目的——如果你听我的电台,其他的电台你就可以不听了。这儿就是为你量身定做的,一个无所不包的媒体。


  另一方面,这两个节目也很有代表性地反映出“都市之声”的频率定位——时尚资讯娱乐台,它给人的感觉就是,以娱乐的表达方式为“有车族”这一时尚人群提供新鲜及时的资讯和轻松休闲的话题。


  节目编排方式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看。宏观上,早晚都是一个服务节目加“早晚高峰”,注意了节目内容和节奏的搭配。[早晨从7点到11点=《都市早高峰》+《中国城市报道》(新闻节目)+《汽车时间》(服务节目);下午从4点到7点=《吃喝玩乐总动员》(服务节目)+《都市晚高峰》]


  微观上,每一期节目都是让资讯、话题、短信和音乐等内容穿插交错进行,两位主持人说一会儿资讯,谈一会儿话题,念一会儿短信,然后再播一段音乐。如此循环反复,体现出强烈的动感,也反映出“都市之声”对自己的目标听众定位很清晰——移动人群。如果是固定人群花一个半小时将某一期节目从头听到尾,也许会感觉很“碎”,很“闹”,但移动人群由于受到在车上时间的限制,其有效收听时间大约只有二三十分钟,那么这种形式多样,节奏跳跃的节目就有可能受到欢迎。


  从主创人员看,这两个节目有统一的班底,主持人固定为四个人,两两搭配,分别是王宁和阿杰、颜涛和祥子。没有后台编辑人员,主持人编播一体。这四个人都是“都市之声”最优秀的主持人。


  《早高峰》和《晚高峰》的节目主持风格一致,有如下特点:一是“说”资讯,而不再是“播”资讯,增强了时尚感和对听众的亲和力。二是常常采用“男声一句,女声一句”这样的主持方式,而且说话节奏很快,增强了动感和跳跃感,使节目显得轻松活泼,充满激情和朝气。


  2.《汽车时间》和《吃喝玩乐总动员》


  它们是2006年“都市之声”所有节目中收听率最好的两个节目,可以说已经成为它的品牌栏目,体现出“都市之声”在开播之初提出的“栏目品牌化”理念。这两个节目之所以能受到目标听众的喜欢,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节目内容很对目标听众的口味。“都市之声”的受众定位是高学历、高收入、高移动人群。一方面,他们是有车族,上下班和中途出门办事都在车上,他们关心与汽车有关的一切情况,所以《汽车时间》成为他们爱听的栏目。另一方面,他们可以说是这个社会的高端人群,品位较高,一般不会去小吃摊、不会去买廉价品,《吃喝玩乐总动员》正是在向“都市新贵”们提供一些京城较高档次的生活休闲方式,如2007年4月26日的节目所谈论的话题“京城餐饮老字号”。


  第二,让“专业的主持人”讲“专业”的事。如果让没有开过车的人主持《汽车时间》,让不了解北京生活的人主持《吃喝玩乐总动员》,无疑很难让人信服,甚至还会遭到听众的反感,觉得主持人讲得不仅浅,还经常出错,这就一定会造成听众的流失。


  “都市之声”之所以能将这两个节目做起来,正是用对了主持人。由于广播的主持人背后没有一个庞大的策划团队,是编播一体,甚至是采编播一体的,那么如果要主持专业性的节目,主持人本身就必须是内行。原是北京交通台的卫东是一个很成熟的汽车节目主持人,对汽车圈很熟,于是“都市之声”找来他做《汽车时间》。原在北京电视台和广播台都做过美食节目的孟凡贵,对京城吃喝玩乐,以及老北京的生活文化习俗特别了解,于是“都市之声”找来他做《吃喝玩乐总动员》。因此,这两个节目通过“专业的人”讲“专业”的事“锁”住了听众群。


  第三,“都市之声”在竞争激烈的北京广播市场找到了空白点,这两个节目可以说是它差异化生存的成功案例。


  北京交通台在对交通信息的提供上处于相对强势的地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音乐之声”用“我要我的音乐”成为京城人第一爱听的频率。但是它们在汽车节目和提供生活方式的节目上并不强势,于是“都市之声”发现了这个空白,并且尽量把它们做成比较高端和有品位的服务节目。同时“都市之声”也注意了在时间段上错开,避免在黄金时段与其他广播台的节目争夺听众。


  此外,还需提及的是,在《汽车时间》2007年4月22日的这期节目里,穿插有一个现场报道——在朝阳公园举行的,有近2000名北京市民参与的“玄奘之路,和谐之旅”春季徒步体验活动。这个活动实际上是“都市之声”为了提升品牌形象所做的户外活动之一。广播由户内走向户外是提高知名度的好方法。跳出节目的框框,以媒体为资源,通过大型的户外活动,可以加深受众对媒体的了解,以及加强媒介品牌的亲和力。“都市之声”在推广频率方面正是在做这样的努力。


附录

访谈续:

  21.问:我从网上看到“都市之声”在2004年3月、5月、8月经历了三次改版,不知道这个信息准确不准确?是这样吗?

  答:是这样,可能那个有点儿不太准确。我们每次改版呢,有时候是微调,有时候是大规模地调,有时候是换包装。换包装和部分节目调整,还有大规模调整不是一个概念。我们一次大规模调整是在2003年9、10月份,一开始开台时的节目到9、10月份变动比较大,那一次变动是把所有服务类的节目全拿下了。

  问:为什么?

  答:我们做了房地产,做了汽车,做了餐饮,做了购物,这些节目,结果都做不起来。主持人不懂汽车,主持人不懂餐饮,后面也没有支持的渠道和公司,主持人每天做不出来,说的那些东西都不着边儿,那大家也不听啊。你给我讲房地产,你自己都不知道房地产怎么回事儿!你给我讲餐饮或者汽车,你自己都没开过车!这怎么弄啊!那次就全拿掉了,我说是一种“战术性”的拿掉。所谓“战术性”,就是说我们暂时办不起来这类节目,将来有机会再做。其实后来这些节目逐步恢复。汽车节目、餐饮节目,现在都成为我们很好的节目。

  问:它们是怎么恢复起来的?

  答:恢复就是找到了一些(主持人)。比如汽车节目恢复起来,是我们从交通台来了主持人卫东。他在那边就主持汽车节目的,是一个很成熟的汽车节目主持人,他对汽车圈很熟,他过来之后,这个节目就起来了。然后他又带了我们其他几个主持人。餐饮类节目是找到一种合作的方式,我们餐饮的行业代理,他去“铺市场”、找资源,然后我们找来孟凡贵,他是在主持“吃喝玩乐”上很成熟的一个主持人。他原来说相声,但他对京城吃喝玩乐的地方特别熟,尤其对餐饮熟。原来北京电视台的美食节目是他主持的。然后首都生活广播,也有一档餐饮节目,他来我们这儿之前,在那儿主持。实际上在北京主持人里面,做餐饮的比较专业的是他。典故啊,尤其老北京的东西他特别熟。他过来之后,我们又给他配了两个我们的很好的主持人,这样就是老中青相结合。他说的不外行,北京的事儿理得特别清楚,年轻人有朝气,比较流畅,有娱乐性。几个人搭配,这个节目就起来了。同类节目就不行,许多节目后来就办不下去。

  问:我看现在没有房地产的节目。

  答:房地产的节目被我们拿掉了,做不起来。后来我们分析了一下,它主要是由于这个市场本身特别特殊。房地产老板都是什么人啊!是吧?都是特别有背景的。北京的房地产这么火,做房地产广告的人就很少。然后大家去买房的时候,哪儿听你在这儿说什么呢,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所以房地产节目从商业性角度、从收听率角度都不好,当然还包括主持人,主持人找不到专业类的主持人。我们原来有一个售楼小姐到我们这儿当主持人,实际上她来了之后也不行,她可能对房地产的事儿比较知道,但她不具备主持人的素质。声音啊,或者是她怎么把这个东西转化为大家需要的东西还不行。这个节目弄来弄去……其实一个节目能“起来”,它是多种因素,有主持人因素,有渠道因素,有运作方式的因素,并不是单一的因素。所以一个台能做起来,也不是单一的因素。像交通台等,它们经过这么多年的历练、淘洗,老树成精嘛。

  问:我们接着谈改版。

  答:其实我不知道你这个资料是什么资料,我倒没有这样一个印象,但是我们节目的调整有一个非常严格的流程,当时我们采取的就是末位淘汰制。每月我们原来在没有调查数据的时候……其实我说现在广播,说到这儿,我插一句,广播的调查是一种严重的不准确的扰乱市场的一种调查!就是调查的方式它是入户调查,其实是附带的一种调查,就是你家里有“机顶盒”,所有的调查公司都是以300户作为它基本样板的。收视率我认为是准确的,因为每次按一下遥控器,那边儿就有记录,机顶盒就记录下来了,它那个数据300户综合,那是准确的,什么时候收看什么,看了多长时间。但是广播它没办法做到这一点,它就发表让你填,也是这300户,同时填一个广播的调查表,那么这个调查表,第一全是居家收听的;第二基本上是老人孩子,基本上是老人,家里主力基本上没有时间填表;第三他不一定是有车的,不一定是移动的。这三个因素加起来,它的调查数据对我来说没有意义,是个假数据。每次央视“索福瑞”的数据都说:“呀!都市之声又下降了,又下降了!”如果我在上升,我就不对啦!我在你那儿上升,你全是居家收听的,我在你那儿上升,意味着我的服务对象错了。它每次说:“都市之声又下降了,已经下滑到最后一位了!”实际上是这样吗?大家都知道“都市之声”是怎么回事儿,你到车上随便问你的朋友谁在听什么台,根本不需要你那样调查。所以我就说广播的调查方式和目前数据的不准确实际上是严重地对这个市场的损害。目前我这儿也有调查数据,你看,我这儿几本全是调查数据,但是,基本上我不看它,我也不公布它。这个数据是我们委托的一种移动调查,拦截式调查,应该说它是相对客观的。就是多少出租车,比如说30%-40%的出租车,60%的私家车和公务车,拦截,有效样本,这样调查出来的数据我觉得还相对客观些,但是因为调查公司的计算方法也会有一些问题,我们跟它的见解也会有差异。所以,数据是重要的,但数据不能作为唯一的标准,甚至不能让它干扰你,如果它成为唯一的标准就会很麻烦。所以我们对数据是抱着一种参考性的态度。当时我们的考核方式主要是由行业代理、总代理、听众代表和我们中层管理四级一块儿听评抽查。我们一块儿抽查一天的节目,这一天的节目我们从早听到晚,从早晨开机到夜里停机,每一档节目只会听5-10分钟,听一下,然后大家打分,打分综合,然后排出名来,这就是主持人的收入。分和钱是挂钩的,分和工作量一乘,就是你的每月收入。现在我们的方式是我们这个调查数据为主体,然后再加上中层管理人员听评,现在方式有点儿差异。

  问:也是末位淘汰吗?

  答:现在也是这样,如果一个节目连续的收听率不好,那就是节目有问题,就要淘汰它。

  问:排到最后一位的节目是吗?

  答:连续三个月排到最后一位,就会给你发一个警告的通知书,限期整改。两个月以后,还是排在末位,主持人下岗,节目拿下。采取这种方式。

  22.问:从数据上说,“都市之声”在北京广播电台中能排到什么位置?

  答:怎么说呢,它属于第一梯队里面的,就是最好的几家电台,我们算其中之一。这里面你可以算一算啦,北京台的交通台、音乐台、文艺台,然后我们中央台的一套“中国之声”,三套90.0,我们,再加上二套“经济之声”。实际上国际台的收听率一直比较低。(国际台的88.7和91.5,还有90.5,这三个也是第一梯队吗?)不是,它应该是第三梯队里面的。

  问:怎么样就算是第一梯队里的呢?收听率达到多少?

  答:收听率在前五是第一梯队。

  问:“都市之声”的收听率现在能达到多少?

  答:一般在前五。

  问:具体的数字?

  答:不太一样,每个月有差异,有时候是三,有时候是四,也有时候是五。

  23.问:“都市之声”提出“主持人明星化,栏目品牌化”这样的理念。

  答:这是我们最初的时候提出的理念,当时我们合作的那家代理公司,在运作这方面它们是有很多想法,当然我们也是有(一些想法)。“明星化”也好,“品牌化”也好,它是要真正地去运作。提出来是一回事,能不能做到是另外一回事儿。但我们的的确确做了一些工作在这方面,频率的推广也好,主持人的培养也好,我们做了很多工作。我们为主持人出书,让主持人去(参加活动),比如让“阿杰”参加“给王小丫选搭档”那次,他进了前6,最后进了前5。人家说进了前5要留在央视工作,你留不留?他说他不留。不留,那行,你出去吧。实际上是这种状况。当时我们这儿支持他去参加“选秀”,因为他代表“都市之声”去的呀,就是这样一个主持人的推广,也算是频率的推广。我们给主持人开过单独的见面会。

  24.问:主持人是更强调个性呢,还是整个“都市之声”的节目会有一个风格?

  答:其实,所谓整体的风格,对于语言类节目来讲,比较难,就是每个主持人他是不同的。我们要求整体呢,它是一个时尚的电台,时尚的感觉要有,时尚的风格要有,整体的轻松要有。但是你要做一个高品位的电台,主持人除了要有时尚的一面,还要有文化和人文的一面,修养要深厚。首先风格呢,你要是一个时尚的电台嘛,你不能离时尚很远,一听你就是很古旧的那一种,像出土文物那种感觉,那不行,因此要求你有时尚的感觉。但是呢,最终呢你要对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要有引导能力,对主流人群要有引导能力,那就是说你必须是这其中的一员,并且你真有这样一种修养和积累,你才能去引导大家。其实真正文化传承的还需要读书。所以我对大家说,你要读书啊,你不读书不行!但是这些孩子的确他不读书。不读书,他缺少积累以后,他就很难与这个人群进行沟通。他一说,人家就觉得你说的这个东西怎么不对啊,太浅薄了!对话能力、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也缺乏。我说你们三年以后要还是这样,你们全部被淘汰。我对我们这边儿主持人的要求啊,一开始你是时尚的,但逐渐的要成熟,有学养,有引导能力。提升是一个不间断的东西,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积累,那么你的知识、学养,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对人本身、对世界、对社会的理解,实际上不经意间别人就知道你的深浅。你看看我看了不少知识,但你可能没有文化。有知识没有自己的判断,就叫有知识没文化。那么只有你在这里面锤炼了自己的智慧、表述方式和观察方式,那你才是一个能够征服大家,才是一个有精神力量和心灵力量的人,这时候才有引导能力,你说的东西才有可信度。我们这个台的发展方向呢,既然走高端,就要有高端的人,我不要求你超过别人,你可能做不到,但你起码有对话能力,这一点要求应该是不高的。所以未来我们的发展方向对主持人的要求,要有统一的风格,目前它还是一个时尚的电台。但是,时尚是分层次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你要不断地锤炼自己,不断地提升自己。总体要求呢,就是个性没有问题,我觉得个性越突出会越好。但是电台它的定位,它针对的是什么人群你要搞清楚,你能给它服务好就好了,至于其他很统一的东西,它不像是一个格式化的电台,那主持人的作用很不明显。我们是语言类节目的电台,就不能进行那种格式化的要求,所以风格的差异性并不影响我们电台整体的一致性。

  25.问:刚才说到我们的主持人要从时尚到有深度,有对话能力,那我们的节目是不是将来也要从“时尚资讯娱乐”向深度发展呢?

  答:是!是这样。我们呢,第一是时尚,第二是资讯,当然有娱乐这一方面,但是它会逐渐向深度发展或向人文发展。

  问:比如谈话节目?

  答:不一定。但它的资讯一定是大量的,服务性会很好。第二呢,它对社会是有见解的,它是有追求的,最终它要变成这样一个电台。既然是高端电台,对高端人群,就必须做到这一点。

  26.问:刚才我们提到《都市礼品卡》通过观众参与节目,派送礼品来推销节目,那么到现在这个阶段,它的营销策略有什么呢?

  答:去年呢,我们主要是在品牌提升上,做了很多的推广。大概目前我们每年都在做50场左右的(活动),平均每周都有一次推广活动。

  问:主要是什么内容?

  答:各种各样的推广活动,刚刚我们做了朝阳公园的“行走——关爱地球,玄奘之路”。

  [朝阳公园“玄奘之路,和谐之旅”春季徒步体验活动,近2000名北京市民参与]

  [见2007-4-22《汽车时间》]

  问:“都市之声”会经常通过户外活动推广吗?

  答:对!户外活动很多,直播活动很多。还有公共汽车广告,公车上有“都市之声,新鲜广播”的logo。活动和户外广告做了很多。去年还做了“送水”的活动,就是“夏季送清凉”,我们是一个系列活动,持续了一个月,这一个月我们送了100万瓶矿泉水出去。这100万瓶矿泉水呢,在加油站,我们聘了很多大学生,过来一个月,给几百块钱吧,每天在那儿送水,来加油的人就送上一瓶水,或者两瓶水。在这里面穿插了一些主题活动,比如说我们给交警送水,给建筑工人送水,给奥运场馆,就是“鸟巢”啊什么的,到那儿去送水,送了上百箱的矿泉水,举行一个仪式,然后进行直播。这些都是一些形象的推广。

  问:这个活动是哪个月?

  答:去年8月份。

  问:专门有一个设计团队吗?

  答:我们有一个拓展部,专门做这种活动。我们的代理公司呢,也有一个推广部门,它们两家一块儿做。

  27.问:作为传统媒体,如何与新媒体竞争?尤其是资讯、娱乐,现在很热门,我们怎么来应对呢?

  答:它实际上是这样,各有各的空间。我说过一个观点,我说广播现在是最有影响力的一个媒体,为什么呢?它影响的是最有影响力的人群。因为听广播的主体人群是在车上收听的,并且一听就听三个小时,每天平均收听三个小时,在北京。上班下班,中间办事。广播实际上是移动人群接触时间最长的一个媒体,对吧?这是一个概念。第二,在车上这些人,全都是社会精英,社会骨干人群,这是第二个概念。那么我说广播是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不错吧?是不是?他们没有时间看电视,这些人,我觉得可能家里电视机都成了摆设。第二,他没有时间看报纸,他会拿着一张报纸从头看到尾吗?不会,没有这个时间,顶多花半个小时翻翻标题。上网时间,基本上是看看E-mail,然后浏览一下新闻网页,到此为止,没有更多的时间在网上漂着,就是基本交流的需要。广播当然是一个与大家现代生活、快节奏生活或者是时尚的高品质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媒体,你无法取代它。你在汽车里面看电视?那不闹交通事故吗?你在里面上网?不太可能。看报纸?不大可能。只有听广播,所以我们就说,回家交给电视,到了办公室交给网络,星期天交给报纸和杂志,但是每天上下班,到了汽车里就交给广播。这样看来呢,谁能取代广播?这是一个概念,从大趋势上。第二个概念呢,广播产生心灵交流的需要,只要大家需要用语言声音进行交流,广播就不会消失。第三,广播的移动性,广播的资讯的速度,大资讯量,不可替代。尤其是在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广播是最便利的媒体,没有比这更便利的媒体了。只要你在移动状态,它的速度,它的移动性,它的伴随性,都是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它解放了你的眼睛,解放了你的手,它只用你的耳朵,你在听的同时还可以干其他事儿,并不影响。所以广播的特性快捷、便利、移动,也是它生存的根基。再者说,广播是和其他新媒体最容易嫁接的一个媒体。

  28.问:我们现在有“视频广播”这种形式吗?

  答:它(广播)可以和网络,可以跟电视,可以跟任何平面进行嫁接。我们这儿就办过一个节目《大话新闻》,后来因故停播。说的有一些比较出格,后来我们也顶不住这个压力,就停了。这个节目我们曾经就做过视频的网上直播。在TOM网站。我们还做过一个叫“装修”的节目《1018装修记》,那是报纸、网络、电视加上我们四种媒体,同步出的。电视架了摄像机,网络架了小型的DV,网络同时出了音频、文字、图片,报纸第二天版面上见,电视录播的第二天见,我们的广播是重播的。实际上它是把所有的东西都嫁接到一块儿了,广播可以做这个。广播和新媒体,尤其和网络,和手机,都是天然的联系,都是无线通讯嘛,对吧?所以它和这些新媒体,第一,它有分工,它的特性其他的不可取代,第二个它和其他嫁接很容易,既然嫁接很容易,它本来就寄生,比如说摘一下报纸,比如说把电视的音频“扒”下来就是广播,不冲突啊,是吧?那么实际上我们和其他的(媒体)这种互相的资源的整合都没有问题。媒体各有各特性,这就回答了你刚才说的那个问题。

  29.问:听说是采用一种广告代理制度。

  答:对。现在广告,我们(中央)台,除了第一套节目是自己做,它有广告部,自己有一些广告源。实际上二、三、四、七、九(套节目)都是采取总代理制,总代理承包制。这个对我们来说,中央台过去没有运营这方面的人才和经验,交给别人做是最保险的一种方式。就是说我包给你了,你按月打来钱,你挣多少我不管,你保证我的……这比较安全。第二,它为我们的节目创造一个相对的比较稳定的环境,就是我不要为了每天考虑为了挣钱“卖不卖药”啊,“卖药”来钱快呀,对吧?我要有创收压力,我可能会考虑这个问题。那人家说,你每天19个小时的节目,拿半个小时卖药不行吗?如果我真有这个经济压力,我就得考虑这个问题了。我现在可以告诉代理公司,一分钟的药,一秒钟都不准出的,你要挣你就从其他地方挣。这样我就让我的环境在一开始起步的时候就有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不是一下子把环境弄低劣了,现在想改过来都很麻烦。“卖药”是恶化你的收听环境的。短时会来点儿钱,但是那个东西损害也是大的。

  问:其实你们这个频率定位在高端人群,是广告商喜欢的对象。

  答:是,所以你真正地抓住了这个高端人群,我们所有的东西就不愁了。北京现在有300万辆车,500万有驾照的人,占了北京整个城市人口的三分之一。每天移动人群达到800-900万,实际上占到了二分之一。我只抓住它300万就够了,三分之一,我要三分之一就够了。有这300万,我的听众就可以了。我不一定要绝对的那种,收听非要多大的量,绝对量对我来讲没有意义,是不是抓住我想抓的人群才是根本的。所以从广告的角度来讲,中央台一开始采取的这种代理制,尤其是总代理制应该说还是比较合理的一种方式。当然这里面也有很多问题啦,毕竟运营的人和节目的人永远是一对矛盾,他们希望把每一分钟都变成钱,我们是想把每一分钟都变成更好的收听率。根本上不冲突,但短期是绝对冲突的。人家说,我这个产品,你给我说半个小时,我给你拍多少万过来,那每个搞运营的人这个时候都会动心的:“哎呀,不就做一次吗?那就做吧,做了这钱不就来了吗?”但是一次不显,两次不显,你要经常这样做,对听众的流失和杀伤比较大,所以这种东西有时候特别矛盾,里面问题比较多。代理商和运营商也会给我们施加压力,他们有时候觉得不满:“要是我们来做节目,我们做经营就更有信心啦!”我说:“瞎说!让你们做节目,你们立马把这个电台给卖了。天天卖药,那是能收到钱,但电台就不是这个电台了,你们想挣大钱就不可能了。”这实际上就是一对矛盾。代理的方式对中央台初步也还是合理的,北京台的情况比较特殊,它逐渐走的是行业代理的方式,但是它自己有广告部来管理这些行业代理,现在它们好像是几个电台“打包”一块儿来做。因为各自电台的情况不一样,对吧?所以运营方式差异也比较大。我觉得只要是……它有阶段性,并不一定绝对哪个就是好的。

  30.问:“都市之声”全天18个节目,19个小时直播。能不能再谈谈今年着力打造的节目《都市早高峰》和《都市晚高峰》的创办思路、编排特点等等。

  答:这两个节目都是一个半小时,《都市早高峰》是从早晨7点到8点半,8点半到9点是《中国城市报道》,是新闻节目。晚上是5点半到7点(《都市晚高峰》),4点到5点半是《吃喝玩乐总动员》。其实这两个时段都是一个服务性节目加“早晚高峰”,早晨是《汽车时间》,这种搭配现在看来还是相对比较合理,前面是服务节目,后面是“早高峰”和“晚高峰”。它的特点也是分阶段的事情。去年叫《直播北京》,再往前叫《1018第一时空》。

  问:节目名字经常变化,但节目形态差不多,是吗?

  答:对,节目形态有调整,但差异性不大。《1018第一时空》以新闻为主体,加一点话题,主要是播报新闻,两个小时的很大密度的新闻。《1018第一时空》的时候还没有路况,然后到《直播北京》的时候,路况加进来了,服务性信息就有了。因为这里面原来还有一个中青旅它们冠名的一个节目叫《风情世界》,介绍世界各地的好玩的地方,景色优美,或者文化,旅游类的东西。那个节目分成两段,前一段是资讯,后一段是风花雪月的介绍。到今年进行了整合,第一次把《都市早高峰》和《都市晚高峰》的人员统一了,名称统一了,节目形态统一了。原来早上和晚上是两拨人在做,现在是一拨人在做,它是有四个主持人,两班倒。主持人统一了,品牌统一了。去年我们想试图把它们都叫成《直播北京》,但没弄成,因为不是一拨人做的,还是两种东西。一般地,去年早上凝重一些,晚上轻松一些。今年相对的差异不大,可能早晨还是稍微的资讯量大一些。今年解决的一个问题是资讯由播报基本上变为“说”了,然后划到整个节目之中。说一会儿短信,说一会儿互动,然后再说一下资讯,加一些音乐,加一些路况,加一些天气,这里面还穿插了1018资讯网,就是这么一个杂糅的东西。反正目的是要有资讯性、娱乐性、服务性,要有都市的特点,互动性也要比较强。我们试图从中寻求发展,按理说这个节目目前还不是一个成熟的形态,它也在慢慢地改进,我也给他们提了很多的要求。但这也是一个缓慢的变化,因为主持人要适应,编辑后台支持也要适应,听众也要慢慢地适应。在看似相同的地方寻求它的差别,它现在是在“先同后异,再同中求异”这么一个阶段。

  问:这两个节目从去年就开始了?

  答:今年叫得这个名字,今年元月一号开播。

  问:主持人有王宁,其他三位是?

  答:王宁、祥子(节目表中是李佳)、阿杰和涛涛(颜涛),两男两女。

  问:新闻资讯提供是有专门的编辑?

  答:原来有编辑,后来我们把编辑撤掉了,由他们自己编。主要是训练主持人的新闻选择能力。编辑编完稿子,他如果不看的话,不消化,说不出来,经常出错,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自己编的东西总不能老出错吧,你对它熟悉吧。

  问:这四个主持人是如何选拔出来的呢?

  答:有两个新加入的,像王宁和祥子,原来都在我们这儿做过,后来有的去了电视,有的去了一套(中国之声),后来两人都回来,觉得这边更适合他们的风格。阿杰和涛涛一直是早上节目的主持人。选出这几个主持人有几个基本的,第一呢,就是说语言流畅,第二呢,要充满激情,要非常轻松活泼。他们都是我们这边儿很优秀的主持人。到《都市早高峰》和《都市晚高峰》的主持人一定是我们这儿很好的主持人,因为这里是竞争最激烈的地方。我们现在还要求他们采编播一体,主持人必须出去采访,不出去采访,这主持人也长久不了。对主持人要求最高的实际上是广播主持人,尤其是我们这种语言类的主持人。

  31.问:“都市之声”下一步的发展计划有没有说想要面向全国呢?

  答:就目前来说,我们做了一个“中国城市广播联盟”,我们是发起台,就是把城市电台联络到一块儿,试图搭建一个全国的平台,城市电台的平台。因为城市电台还是一个新兴的媒体呢,希望能够在品牌的互相推广方面共同地做一些事情。那么这个事情的运营呢在2005年的5月18号成立的,在(人民)大会堂成立的,运营得还可以。“都市之声”下一步的发展有可能覆盖全国。因为随着技术的发展,数字卫星发射上去,将来的频道是没有限制的。

  问:如果覆盖全国的话,节目内容就要调整了吧?

  答:是这样,所有电台都有公共类和地方类两类节目。公共类的统一做,地方类的再搭一个班子做就OK了,其实这种组合是最好的一种方式。公共类的大家一块儿做节省成本,地方类的增加地方特点和贴近性,对地方进行服务。国外其实有非常成熟的运作方式,国外的“联盟台”很多啊。比如说“美国之音”,旗下有若干电台、电视台,一个电台可能只有三五个人,这三五个人每天负责两个小时的当地节目,其他节目全是公共类的。这些都是非常成熟的模式。

  32.问:作为北京的城市电台,“都市之声”在全国的城市电台中处于什么位置?其他城市有类似的电台吗?

  答:全国各地有不少,大概叫城市调频、城市之声、城市广播、都市广播、都市调频,像这种电台吧,全国大概有二三十家。其实原来生活广播都改成都市广播了,还有一些经济广播也改成城市广播了。就是说,现在突然发觉生活广播是一个比较老的概念,还是内容分的,都市和城市广播呢,是一个新概念,是一个时尚的概念。


【附录1】

 【附录2】

【附录3】